低碳亞洲致力協助各行各業節能減排,為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定下目標和策略。我們的專家顧問及業務夥伴來自不同背景和專業,均樂意協助我們為客户提供各類相關諮詢或専題研究服務。請聯絡本公司,了解詳情。
2015年的《巴黎氣候協定》,為發動資本市場參與氣候減緩及調適行動奠下了穩固的基礎,這包括各式各樣的資金來源、工具和渠道。綠色債券是替環境項目融資或再融資的一種債務證券,近年發展迅速,而且被公認是其中一種基本工具,用作追蹤融資流向及回應氣候變化項目的投資需求。
本報告分析綠色債券對亞洲達成《巴黎協定》的助力有多大,並就綠色債券在亞洲的關鍵機構和持份者,提供標示和分析。低碳亞洲受Heinrich Böll Stiftung委託,負責報告的資料研究,範圍覆蓋多個亞洲新興市場:包括中國、香港、印尼、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低碳亞洲收集的數據,來自由2018年1月份至2020年6月份發行的綠色債券,分析了所涉機構和持份者在綠色債券市場的分佈情況,又檢視了共373項的綠色債券交易。
索閱此報告 (只提供英文版原文)
Making Green Bonds Work –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at Community Level
《讓綠色債券盡展所能:社區層面的社會及環境效益研究報告》
香港樂施會報告,低碳亞洲負責研究
(2020/8/13)
綠色債券被視為是將資金流向轉移至環境友善項目的重要工具,並有助達成《巴黎氣候協議》的減碳目標。2019年,全球新發行的綠色債券總值高達2,590億美元,在亞太市場的增幅更達29%。
這份香港樂施會報告由低碳亞洲負責研究、撰寫。在綠色債券空前增長的情況下,該報告就越來越多關注可持續發展議題的投資者和公民社會提出的兩點疑問尋找答案:綠色債券對所訂立的環境目標貢獻有多大? 受惠於綠色債券的項目,其社會影響是否受到足夠的關注?
低碳亞洲研究了2018-2019年在亞洲發行的249個綠色債券,發現83%的發行人披露了債券的可持續發展文本,但只有3% 的發行人在綠色債券框架內提及氣候韌力措施,儘管聲稱對氣候目標作出貢獻;而僅有1% 的發行人表示他們在設計項目時採用當前最佳技術。至於對本地社區而言,只有6% 的綠色債券發行人制定辨別其債券社會效益的程序,而訂立社會風險管理程序的發行人也只有4%。
索閱此報告及插圖 (報告只提供英文版原文)
2019年度,亞太市場的綠色、社會責任及可持續發展債券發行量已共達1,870億美元,而且預期進一步增長。關注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投資者,正面對兩大挑戰:期望與標準制定不對稱,以及發行人的資金運用與所達到的可量度永續效益之間存在期望落差。
這篇由低碳亞洲及Solacive AG 聯合發表的論文,概述了亞太地區綠色、社會責任及可持續發展債券的市場發展歷史,並列舉關注可持續發展的國際投資者面對的挑戰 ,以及一些可能有助處理這些挑戰的方案。
索閱此論文 (只提供英文版原文)
低碳亞洲提交的意見
原則一: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目標無可替代
原則二:總體目標必須有詳細的行動計劃作為後盾
原則三:我們不得在2050年之前或之後依靠“負排放”技術
原則四:香港減排目標的計算必須透明而符合科學基礎,並達到把升溫控制在1.5°C以內的情景
原則五:以本地清潔能源發電為優先
原則六:必須對跨境能源進口實施嚴格的額外性原則
原則七:使用絕對和人均目標,而非碳強度目標
原則八:香港應採納適用於高收入、高排放地區的氣候行動
原則九:香港必須監測、報告並培養對以消費為基礎的排放的意識
原則十:政府領導氣候行動,為商業行動和個人變革創造有利環境
原則十一:量度、報告和減緩航空和海上運輸的排放
氣候變化是個龐大和複雜的議題。在我們的院校和大學,繁複的決策系統、預算局制和其它制肘似乎拖慢了環保和節能的主張。但如果就此認為我們在推動《巴黎氣候協議》方面沒有角色,那就大錯特錯,這份協議是扭轉人類破壞氣候的關鍵轉捩點。改變我們生活的方式是種文化取向多於是科學實驗;而文化變革往往來自年輕人。那麼,他們可以做些什麼?
低碳亞洲董事施日莊 (John Sayer) 先生,2015年底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峰會後,特別編撰了這份簡要的行動指引,將其觀察及建議與各地的學生、老師、大學和院校分享,歡迎下載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