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欲了解更多有關低碳亞洲對以下專題的剖析,或於有關方面的產品和服務,請與本公司聯絡。
第
1 2
頁
|
不同類型的「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和貸款,見證了這方面的金融市場正不斷增長。可持續發展掛鉤融資激勵發行人或借款人實現環境或社會目標,同時也提供降低融資成本的機會。
儘管設計可持續發展掛鉤融資背後的動機值得稱讚,但仍有兩個尚未解決的兩難之處––「額外性原則」被遺漏和道德風險,而且都沒有簡單的答案。本期就此作出剖析,並期待結構性的變化能盡早出現,保證與可持續發展掛鉤的資金,能資助真正和額外的環境和社會進步。
由於複雜和互相糾纏的議題一直圍繞著可持續發展,加上在一股「淘綠熱潮」下,資金湧現,冠上「綠色」或是「ESG」標籤的一些產品的質素和透明度備受質疑。由一些顧問及評級公司提供的現成 ESG 評級,其清晰度與一致性也受到關注。
本期檢視了評級員和一些基金經理經常推銷的神話:有一個普世適用和隨時可用於決策的評級系統,可以告訴你可持續發展的適合程度。本文注意到可持續發展分析起碼與財務分析同樣複雜,亦同時指出ESG指標可以如何影響公共政策。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的最新AR6報告,以明確的詞彙確認我們多年來大致熟悉的情況:海洋、陸地及大氣氣溫的變化是由人類活動導致的,而前景令人震驚。報告指假如我們立即採取大膽的行動,尚可避免最壞的情況出現,並設定復元的途徑,這是報告透露的一線希望曙光。
這份氣候科學報告所提供的證據,將令政府和投資者的要求會變得更高;而媒體和活躍人士也會擁有更多彈藥,針對企業世界中的落後者和及漂綠者。在此前提下,本期檢視了報告對商界的影響,並歸納為五個啟示。
香港金融管理局於7月21日公佈了監管政策手冊有關「氣候風險管理」的部份,這些新指引意味著氣候風險評估將會是個無遠弗屆的行動。與此同時,金管局也期望所有受它監管的認可機構 (銀行及放債人) ,盡快及不能遲於2023年中,準備作出氣候相關的披露。
本期查看了這套新要求,指出銀行管理層所面對的艱巨任務,即如何將氣候風險轉化成傳統風險,讓負責營運的員工知所應對。本文同時分析了為甚麼氣候風險管理個縱橫交錯的課題,影響遍及所有層面,不能只局限在銀行某一部門處理。
2021年6月,由91間中央銀行及金融管理機構聯盟組成的「綠化金融系統網絡」 (NGFS) ,按照「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 (TCFD) 的建議,發出了它們設計的氣候景況第二次申明,目的是更方便銀行、投資者和保險公司應對壓力測試。新加坡和香港的金融管理局都是這個網絡的成員。
本期察看了「綠化金融系統網絡」如何嘗試將多維度的拼圖呈現成一個以政策為本的可管控指南,並分析為何整份習作讓人感覺金融界的研究員傾向躲在一貫的舒適帶。此外,本文也指出兩位受人敬重的經濟學家斯特恩 (Nicholas Stern) 及斯蒂格利茨 (Joseph Stiglitz) 的批評,認為在熱房世界裏,生死存亡的風險不能以標準式的效用分析手法應對。
商界有不少組織為氣候變化制定問責標準。與此同時,也有一些新的倡議活動,正在檢討商界在影響地球的所有環境議題方面的量度和匯報方式。這些議題有時被稱為全球公共資源,涉及如何保護我們的水源、土地、海洋、氣候以及我們也是一份子的生物多樣性。
本期察看了「大自然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NFD)與「科學基礎大自然目標」(The Science-Based Targets for Nature)這兩項處於早期階段但備受注視為倡議行動,也分析了為何全球公共資源的風險等同商界風險,以及驅動更佳資源管理的誘因來自那裡。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 (IFRSF) 現正主動建立自己的一套可持續發展報告準則,此舉引來大量討論和正反聲音:有些人認為如果會計行業參與其中,可以確保所有營商活動都能匯報環境、社會及管治這些非財務的重大議題。與此同時,也有人指出多個無助改善可持續發展報告的潛在議題;更重要的是,這可能不利可持續發展報告的一貫目的,即致力提升環境和社會方面的標準。
本期檢視了財務報告準則的一些陷阱,並分析當涉及可持續發展準則的設計和執行,以監察複雜的環境及社會議題時,為何我們需要更廣泛的參與。
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牽頭成立的行業主導組織「綠色金融業專責工作小組」(英文簡稱GFIT),現正展開諮詢,目的是建立一套分類法,最終界定甚麼項目和公司符合綠色金融的定義。新加坡主動為所有東盟國家的金融機構創造一套共同語言,顯示了它銳意成為亞洲綠色金融樞紐的雄心。
本期檢視了新加坡綠色分類法可能遇上的一些挑戰,包括須與歐洲標準、《巴黎協定》目標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接軌等問題,並就如何建立一套更有效、更具雄心的分類法提出建議。
如果各地政府要認真地完成所承諾的國家或城市碳中和目標,全球各大城市便是氣候行動的重鎮之一。
本期審視了六個富裕的東亞城市的部份氣候計劃 --- 香港、廣州、東京、深圳、新加坡及首爾,並逐一找出它們急需彌補的一些策略落差,希望在未來數月可以看到它們的雄心水平有所提升。
投資者和基金經理近日一窩蜂地轉向環境、社會及管治 (ESG) 和綠色投資項目,而增添興奮的消息還來自亞洲兩大交易所:香港交易所宣佈成立可持續產品金融平台,簡稱 STAGE (可持續及綠色交易所) ,而新加坡則成立 FIRST (全名的含義是:共同塑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這兩項舉措旨在加大力度推動可持續發展,通過合作驅動生態系統的進步,並引領資金流向,為轉型至零碳經濟提供支援。
雖然可持續金融一遍樂觀,本期卻查探了一些現存的差矩和錯配,並嘗試分析 STAGE 及 FIRST 怎樣才能當好它們的重要角色,讓可持續金融不負眾望,發揮潛力,撐起全球的可持續發展。
2020年8月至11月,中國、日本、南韓和香港的領導人分別宣佈達成碳中和的具體日期。制定這些長遠目標當然受歡迎,因為它們是個清晰的信號,表示區內政府承認排放温室氣體的年代必須終結,而低碳經濟必須建立起來,成為發展的關鍵板塊。
然而,這只是起步的開始。香港和新加坡的商界和金融界必須注意可能出現的新規例,並且作好準備,參與政府制定的行動計劃框架,為更安全、更健康和更公平的未來共同努力,造福社會各階層。
本期亦嘗試找出零碳之路為中國、香港和新加坡政府帶來些甚麼的挑戰。
房地產行業造成的温室氣體排放約佔全球總排放量的三分之一 ,而所耗用的能源則約是全球的四成。這種發展趨勢令全球房地產投資者,對在他們的投資過程中融入可持續發展,越來越感興趣。由低碳亞洲有限公司與Solactive共同開發的Solactive CarbonCare亞太綠色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指數,是同類型指數中首個填補這種差矩,並容許投資者辨識那些展現出強勁的可持續發展績效,以及承諾履行《巴黎氣候協定》所開列的減碳目標的公司。
本期闡釋為甚麼綠色建築成為吸引的資產類別,以及這指數如何運作,發掘在亞太地區投資最綠色的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 (REITs) 的潛力。
2020年6月,國際資本市場協會 (ICMA) 公佈了全新的「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標準」,預示了「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的誕生。這種新資產類別與綠色債券、社會責任債券及可持續發展債券不同,後者嚴格規定募集資金只可用於預設的項目,前者則沒有限制發行人如何運用募集得來的資金。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固然為創意保留了許多空間,但也同時製造了一些潛在的陷阱,發行人和投資者都應該小心行事。
本期闡釋甚麼是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它們的焦點所在,面對的挑戰,以及那些行業受益最大。
對金融界來說,溫室氣體排放範圍一及二集中於辦公室的能源使用,均頗容易標定。然而,在《溫室氣體核算體系》範圍三的名單上,非常實在和明確地寫著「投資項目」這個類別。
2020年8月,由七十家金融行業機構牽頭的強大伙伴組織 Partnership for Carbon Accounting Financials (簡稱PCAF) ,發表名為《金融業全球碳核算標準》的報告草案,指出金融界需要統一的方法和匯報守則,在鑒定和披露投放資金所涉及的排放方面,加強力度 。量度投放資金所涉及的排放,可以視作確保金融界步向綠色及可持續發展金融概念的全球行動之一,讓該界別可以履行義務,為達成《巴黎氣候協議》的目標作出貢獻。
本期解釋為何銀行、投資者和保險公司應該採取更進取的步驟來分析它們投資所涉及的排放,並介紹 PCAF 建議的各種量度方法。
《讓綠色債券盡展所能:社區層面的社會及環境效益研究報告》是低碳亞洲為香港樂施會進行的最新研究,分析了由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期間,在亞洲新興市場發行的249個綠色債券,其發行總值達840億美元。
研究報告旨在探討綠色債券是否達到它們的預定環境目標,受綠色債券資助的項目能否在面對氣候風險時保持韌性,以及它們是否也確保社會受益,並同時找出一些最佳實踐範例。
本期分享了樂施會報告內的各項關鍵研究結果及觀察,並列舉我們的建議,希望藉此促使綠色債券盡展所能,為地球和大眾作出更佳的貢獻。
GRESB (全球房地產可持續性基準) 最近公佈2019年度的房地產評核結果。由於需要更深入地探討如何提升房地產行業在環境、社會及管治(簡稱ESG)方面的表現,低碳亞洲延續其往年的研究,根據GRESB提供的跨年數據,以自行建立的專有SECOL分析框架,剖析亞洲房地產行業的ESG改進潛力及表現。
本期分享這項研究的部分主要結果,目的是為潛在及現時的GRESB評核參與者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協助他們針對弱項採用行動。除了加強企業管治架構和氣候表現之外,這些建議還包括改善廢棄物管理,提升能源效益及擴大綠色建築認證。
2019新冠疫症大流行影響全球經濟與社會生活。「奔向零碳」(Race to Zero) 是個全球運動,在下屆聯合國氣侯峰會 (COP 26) 舉行前成立,旨在結集商界、城市、地區及投資者的領導和支持,促成一個健康、富韌性和零碳的復甦。若決策者只採取行動讓經濟復甦,卻不考慮很可能比疫情帶來更嚴峻和更長遠影響的氣候緊急狀態,那是不負責任的。
本期提出五大議程,供香港特區政府參考實施,讓香港同時達致三個關鍵目標:取得最大減碳效果、贏取公眾支持及為疫情後的復甦創造最佳機遇。這五大議程涵蓋建設社區太陽能電站和電廠規模的風電站,收緊建築物能源效益的合規要求,成立零碳巴士車隊及推出全新的電動汽車共享計劃。
2019年是新加坡氣候政策的分水嶺。在2019年的國慶日集會演辭中,李顯龍總理指氣候變化是新加坡的「存在」風險,是件「生死攸關」的事情,而為了保衛這個島國的存活,「其餘一切事情必須屈膝順從」。
本期深入探討在總理的號召下,新加坡在管治架構方面的最新改革,聚焦闡述國家氣候變化秘書處 (NCCS) 的重要性及其日益提高的影響力。我們亦窺探了於2020年4月公佈的長遠《低碳發展策略》文件,從中了解新加坡打算如何實踐在《巴黎協議》下的加強版「國家自主貢獻」承諾,並將其發展策略調整至全新的方向。
打擊人命、健康、工作和生計的疫症席捲全球,卻展現了人們在災難事件發生時,如何能急劇扭轉自己的生活方式。故此,它給商界的主要教訓之一是企業必須奮力提升在社會、政治及環境方面的風險評估。
本期特別探討疫症如何促使企業在處理環境和社會議題時,採取更為全面的方針;同時提出未來五大方向,供希望在疫情過後保持領先優勢的企業參考,以便它們建立與以往截然不同的企業策略。為協助客戶達成目的,低碳亞洲正提供一項獨創的方案--危機韌性及可持續發展評估(英文簡稱CRESA)。
據估計,直至2030年,東盟市場每年將需要約2,000億美元的綠色投資,才能配合亞洲經濟體的可持續發展需求。然而,要辨別良好的綠色信譽和社會貢獻,關注可持續發展的投資者往往需要面對各種挑戰,包括不同的標準、指引和分類法之間缺乏協調,以及債券發行人與投資者對項目透明度和效果評估的期望差距。
為解決這些差異和期望差距,低碳亞洲與Solactive AG攜手建立了一項可持續發展債券指數,通過雙重篩選機制,確保指數能反映亞太地區的綠色、社會責任及可持續發展債券的披露質量及積極的環境和社會成果。本期聚焦可持續發展債券市場的最新面貌,並解釋我們創立的指數如何協助廣大投資界走出迷宮。
2019年12月在馬德里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談判中,正面成果之一是新推出的《性別行動計劃》獲批,使性別觀點及婦女參與氣候行動得以加強。
領導氣候行動時加入婦女的觀點和參與是氣候規劃和行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藉此回應婦女的需求,並提高社會對兒童和家庭需要的認知。本期探討為甚麼即使在香港和新加坡等較富裕﹑性別相對平等的地方,也有充份證據表明婦女擁有重要的觀點,並應該作為政府和企業內部規劃緩解及適應氣候變化時的核心部分。
大多數評論員的結論是,2019年12月在馬德里召開的第25次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 (COP 25) 是一次錯失的機會,更有人說會議嚴重失敗。由於各國談判代表決定將一些最棘手的問題推遲到2020年11月的格拉斯哥聯合國氣候峰會解決,結果是令《巴黎協議》在規則尚未準備就緒的情況下便開始實施。究竟這輪會議有些甚麼尚待解決的關鍵議題?它的表現欠佳對正在嘗試摸索氣候變化及氣候行動的企業有些什麼含義?本期就 COP 25 及其對香港和新加坡商界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
第
1 2
頁
|